從2008年6月1日國家正式實施“限塑令”至今已過七個年頭,記者昨日走訪滬上多家超市及農貿市場發(fā)現(xiàn),限塑令目前的實施情況遭遇不小的尷尬,各種塑料袋包括非環(huán)保、厚度不達標的塑料袋依然風行,且滬上年輕人多沒有隨身攜帶環(huán)保袋的習慣。
商超現(xiàn)場:20分鐘內環(huán)保袋使用者僅兩成
昨天上午,記者來到長寧區(qū)一家農工商超市看到,購物較為繁忙的20分鐘內,有超過40位市民付完款后是拎著塑料袋走出超市的,有的市民手里還一下提了兩三個,而這些塑料袋都為全新,并非從家中帶來重復利用的。
記者簡單統(tǒng)計后發(fā)現(xiàn),20分鐘內,結賬的市民中使用布袋、環(huán)保袋的僅為9人次,且大多為老年人。兩者相比之下,使用塑料袋的市民竟占了8成,是后者的4倍之多。
“平時沒有隨身攜帶塑料袋的習慣,到超市買東西時只能再買個塑料袋,要不然東西多了不好拿。”一位年輕顧客對記者說,到超市購物時買回家的購物袋大都用來裝垃圾,成了垃圾袋。
但近日也有媒體報道稱,以前超市的塑料袋都是免費提供的,超市每年得為塑料袋花費一大筆成本,而實行“限塑令”后,有償提供塑料袋成為超市的一筆可觀收入。在一些大型超市,每年僅出售塑料袋就能賺上千萬元。
對此,另一家商超工作人員表示,“‘限塑令’剛實施時,我們超市試行過不提供塑料袋,但不是每個人都有習慣自帶環(huán)保袋。實際上,現(xiàn)在老人們基本都自帶購物袋,年輕人很多也逐漸養(yǎng)成習慣。”她覺得,超市并不在意賣購物袋的那些收入,但是經(jīng)過這么多年,還是可以看出人們的環(huán)保意識的確在慢慢提高。
農貿商戶:一天消耗塑料袋300個左右
記者發(fā)現(xiàn),除了商超、便利店外,菜市場、小超市的塑料袋一般都是免費提供。在虹橋新城旁的一家農貿市場內,每個攤販都會給消費者提供塑料袋子用來裝菜。
記者發(fā)現(xiàn),菜市場提供的塑料袋都是厚度小于0.025毫米,也就是2.5絲(1毫米=100絲)的超薄塑料袋,而這種袋子是國家明令禁止生產、銷售和使用的。而事實上,找塑料制品生產企業(yè)訂做超薄塑料袋很容易,0.8絲到1個絲的也可以做。
“塑料袋都是免費提供給顧客,不收費。一天能給出三四把,一把七八十個,也就是三百個左右。”有商戶告訴記者。據(jù)統(tǒng)計,全球每年塑料總消費量約4億噸,中國消費超過6000萬噸。
消費者:花幾毛錢圖方便毫無“痛感”
有消費者向記者表示:“塑料袋本就缺乏價格彈性,有償還是無償,基本都是剛需。幾毛錢的支出,在購物中沒有什么‘消費痛感’,這個成本完全可以忽略不計。”
當然,也有不少人買東西隨身都帶有購物袋,但這部分人大多為中老年人。陳阿姨告訴記者:“自帶購物袋可以省錢,一個塑料袋3毛,如果每天購物一次,一個月就省9元錢,一年就是108塊錢。”
與此同時相關人士稱,“限塑令”僅僅有“限”,而沒有“罰”,也是導致其難以落實的重要原因。“限塑令”在今天的老百姓看來,最大的變化莫過于原來超市不收錢的塑料袋變的收錢了。與其說是“限塑令”,不如說是“購塑令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