粥店使用增稠劑?
“正常熬粥的話,不但要一次性把水加得適量,米的比例也得準確,然后再調合適的火候,慢慢熬65到95分鐘的時間,它自然粘稠度都出來了。”開發(fā)區(qū)恂園里附近一家粥店老板告訴記者,之所以粥鋪里賣的粥普遍比家里熬的要黏稠一些,主要是因為長時間熬煮,如果需要增稠一般在粥里加一些食用堿,并不會特意添加增稠劑。
據中國食品機械設備網了解,“增稠劑”是一類食品添加劑,主要用于改善和增加食物的黏稠度,并能使食品有較好的口感。很多“增稠劑”都是來自于天然食物,很多是玉米淀粉經過微生物發(fā)酵得來,從某種程度上講也是“純天然”的。還有很多“增稠劑”,配料主要是淀粉或變性淀粉。
專家表示,“并不是所有的添加劑對人體都是有害的,像這樣的食品‘增稠劑’對人體來講是沒有危害的。”
增稠劑如何使用有標準
雖然說增稠劑大多是純天然的,但其使用是否真的安全,使用量是否有限制?對此,記者走訪了洛陽市食品藥品監(jiān)督局,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,增稠劑的使用標準可參照2011年公布的《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》。
在《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》中,記者注意到,增稠劑要“按生產要求適量使用”,也就是說,增稠劑是允許使用的,但使用時“不應掩蓋食品本身或加工過程中的質量缺陷或以摻雜、摻假、偽造為目的而使用食品添加劑”。
“這就需要看飯店的粥里添加增稠劑的目的是什么了,如果僅僅是為了少放點米,還能看起來稠,這就違背原則。”河南科技大學食品與生物工程學院的李教授告訴記者,但從食品角度講,如果粥或湯里不使用增稠劑,放置一會兒就會分層,從而口感變差,對于這種出于提高食品的質量和穩(wěn)定性而使用食品添加劑,是被允許的。李教授還說,小火多熬一會兒,粥就能很黏稠,畢竟大米也含淀粉,淀粉本身就能增稠。但如果飯店人多,后廚沒有時間和耐心慢熬,不排除為了省事會用增稠劑來“拔苗助長”,不過這樣的可能性比較小。
三大因素影響食品增稠劑行業(yè)發(fā)展
近兩年以來,增稠劑在食品工業(yè)中的應用十分廣泛,相對應的產品,如:果凍、懸浮飲料、果汁、發(fā)酵乳、液態(tài)奶、軟糖、冰淇淋、肉制品、米面制品、仿生食品等等。增稠劑溶液的黏度對其使用效果有很大的影響,而影響增稠劑黏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,除其結構、相對分子質量外,還取決于系統(tǒng)的溫度、pH值、金屬離子濃度、切變力等。隨著增稠劑濃度的提高,增稠劑分子體積增大,相互作用的概率增加,吸附水分子增多,因此黏度增大。溶液的pH值對增稠劑的黏度和穩(wěn)定性有重要影響,選用和使用增稠劑時必須引起注意。增稠劑的黏度通常隨pH值發(fā)生變化而變化。此外隨溫度的升高,分子運動速度加快,一般溶液的黏度降低。增稠劑粒子的分散和溶解也影響其應用特性,親水性膠體分子的化學構造直接影響其溶解性。
我國食品增稠劑生產加工得到飛速發(fā)展:微生物多糖隨著黃原膠產量的猛增外,相繼突破了國外技術封鎖壁壘,結冷膠的研發(fā)生產,使得目前國產結冷膠產量大大提高,并以其優(yōu)良的性價比,獲得國內及亞洲廣大食品企業(yè)青睞,應用領域日益拓寬。近幾年,可得然膠、普魯蘭多糖又連續(xù)問世,產能由小變大,產品品種日益增多。我國作為食品添加劑的生產大國,高新技術產品的不斷推出,已被國際食品配料巨頭瞄準。近兩三年,國內許多產品的生產廠家已被國外公司收購重組,黃原膠、結冷膠、果膠等產品發(fā)展前景堪憂。
當前,行業(yè)面臨的問題主要有三方面:一是國家在對食品安全加強監(jiān)管的過程中,還存在法規(guī)標準不完善、執(zhí)法不夠科學的問題,限制了企業(yè)的技術創(chuàng)新,也給企業(yè)的生產經營帶來一些不利影響;二是各種成本上升,壓縮了企業(yè)的利潤空間,企業(yè)盈利能力有所下降;三是部分產品盲目擴大產能,市場競爭更加激烈,低價格的惡性競爭擾亂了市場秩序,影響行業(yè)的健康發(fā)展。
總結:
增稠劑由于品種多、產地不同、黏度系數不等、生產工藝不一樣,在具體應用結果上也會產生明顯差異。為不同用戶提供有針對性型號產品及工藝條件需求的產品,增稠劑生產廠商與食品制造商之間的技術性合作是當前食品工業(yè)中專業(yè)分工的必然發(fā)展趨勢。增稠劑另一個發(fā)展趨勢是除了充當體系的穩(wěn)定、增稠等品質改良功能之外,也向功能性食品的成分之一發(fā)展,對多糖化合物所具有的功能更加重視。